罪,只让杨镐重整兵马,收拾残局。
只是科道却揪着杨镐不放,三天两头上书,一个个御史如玩命似的要置杨镐于死地,万历终是扛不住只得命将杨镐逮入诏狱。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万历的生命已经走到最后,他没有来得及对辽东形势作出最新部署时便驾崩了。
随后杨镐下狱,辽东便如多米诺骨牌,瞬间糜烂,这才引出了熊廷弼出关以及其后的袁督师了。
魏良臣认为如果万历能够顶住科道的压力,暂缓追究杨镐兵败之罪,仍使杨镐在沈阳收拾局面,辽事不可能如后来那般眨眼间崩成那般境地。
杨镐不是一个合格的边帅,这一点魏良臣是看的清楚的,结合杨镐的一生,他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便宜老师是一个优秀的后勤官。
换言之,杨镐是一个有能力的民政官员,而非带兵的统帅。他的长处是屯田、勾军,组织系统,收拾人心,而非亲自指挥作战。
这一点从朝鲜、从萨尔浒之战便可看出,两次野战,杨镐都败了,说明他缺乏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而萨尔浒兵败之后的辽东局面,则恰恰可以给杨镐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之所以能在辽东发迹,起步也是因为协助董一元做好后勤民政工作,之后也是一直如此,终成朝堂眼中的有名的“边臣”。
可惜,杨镐没有机会。
现在,魏良臣这个便宜学生打算给这个便宜老师机会,不是让他带兵打仗,而是让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做一个最优秀的“白手套”,替他魏公公执行一下移风易俗这个很好的民族融合之策。
杨镐正宗文臣出身,如果他能出面在辽东推行移风易俗,推行蓄发改服政策,那么就会减少来自朝堂和地方的很多阻力。
不要小看杨镐在辽东的影响力,也不要小看其在万历心目中的份量。如果万历真的不看重他,也不会在几年后起用他来指挥大军了。
七年后的萨尔浒之战,不管是否还会发生,魏良臣都希望杨镐能够将移风易俗这四个字扎根心底。
欲灭一国,必亡其史。
欲灭一族,必移其风,易其俗。
战争和杀人是下策,是最后的手段,魏良臣作为一个和平爱好者,他认为移风易俗才是上策。
而这个政策要想在辽东推行,首先就必须得到文官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