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四百三十六章 公公救国,不是笑话(2/4)

实实在在的为大明朝取得了财富、外交等一系列的丰收成果。

    这就更不能忍了。

    好比一个自认英俊雄壮的男人,眼睁睁的看着他梦寐以求的姑娘被一个长得跟武大郎一样、还不举的男人娶走,婚后还出奇的夫妻恩爱。

    你说,这男人受得了么?

    他甘心连那种人都比不上么?

    人走茶凉,永乐之后,一切自然而然的就被颠覆。

    手里有笔杆子,还握着修史权力的士大夫们,真正是一笔定春秋,一笔改春秋了。

    他们可以容忍权阉出现,可以容忍朝堂一时被大太监们掌握,但绝不允许永乐年间的情况再次出现。

    在他们看来,权阉再狠,做事的终归是外朝,内廷也永远无法取代外朝成为大明朝的权力中心。

    所以,他们可以接受自己谄媚权阉。

    有明一代的名臣,尤其是内阁首辅们,无一不和内廷关系紧密。但没有一个首辅愿意在他的任上开放海禁,让内廷再次下西洋的。

    这件事在他们眼里,是动摇朝廷根本的事。

    良臣相信王永寿没有骗他,刘吉祥的确不可能找外人来做海贸,一来他做不了,二来外人也不足信。

    他能信的只能是宫里头的——和他一样的太监。

    这听着是一个笑话,实际却是事实。

    海贸于当下明朝,实际就是等若改革的大事。

    明朝走到今天,商业已经极度繁荣,但阶级固化也极其严重。平民也好,贫民也好,不管哪种出身,只要走了科举道路入了仕途,那么他必然会成为士绅阶级中的一员,屁股再也不可能坐回自己的本来出身。

    读书,为的只是颜如玉和黄金屋而矣。

    太监们却不同,他们无法得到士大夫的认可,本能的就对士大夫产生敌视,手握权力时,便会改革,以求突破现有的局面,使得宦官能够和士大夫们一样,成为帝国堂堂正正的一员!

    公公们因为出身原因,改革的目的,当然是要削弱士绅权力,将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向平民一边进行倾斜。

    最早进行改革的就是刘瑾,他的改革十分庞大,涉及官僚系统的一切。刘瑾将自己的变法政策编成了一本书,名唤《见行事例》,涉及吏部的有24款,户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