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爷,您看这里还行吗?”
问话的是神宫监掌印太监李继周。自打朱慈烺掌控了南京城后,他就成了孝陵就归了神宫监主官。李继周还奉命从原先的孝陵卫军户中募集了1400人,再加上200名净军,组成了新的守陵协,由净军火铳太监出身的元帅府千户许景弥担任协统。
守陵军不再是班军,而是拿饷的募兵,不过他们原则上不会上前线,只好混年功拿土地。不过训练起来也没那么严格,不必“697”,军饷也比其他新军高百分之五十。怎么看都是很优厚的待遇!
而原本的孝陵卫军户,现在都免除了军籍,成了寻常的民户。孝陵卫的土地是不可能分给他们的,不过他们却可以继续租种原本属于孝陵卫的土地——这其实也能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
因为租种军屯卫的土地需要支付的田租很低,以孝陵卫所辖的上等水田为例,一亩水田一年的租金仅仅只有七斗大米。
而一亩上等水田年产的大米,怎么都不会少于三石。三石缴七斗,即便扣除杂七杂八的成本,一亩土地还可以净赚两石。一户租上十亩,一年就能有二十石的净赚。以南京的米价,在扣除一家所需的口粮后,怎么都能有30两银子的收入。
如果再种上一亩两亩的菜田,养上一点牲畜家禽,生活还是非常过得去的!
当然了,这一亩收取三到七斗的田租比例,比起之前的军屯、官田所取田租的数目,其实是大大增加了!
之前大明的田税总额里面是包括了官田田租的!在包括田租的情况下,明朝田赋收取最多的洪武年间,也不过3300万石......按照当时的民田、官田数目平均,大约就是一亩一斗。
而到了明末,在册的土地数目都有七亿多亩,比洪武年间大幅增加,可是田赋却只有两千万出头,有时候还收不足!
与此同时,老百姓却觉得负担极重,到了要造反的地步......其中的原因,当然就是国家失去了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掌握,只能乞食与士大夫!
不仅田赋要靠士大夫的恩赐,连军屯官田的租子,也得让士绅过上一遍手,国家收得再少,和种地的农民是没有关系的。
而朱慈烺在抄了南京勋贵和世袭武官的家,又夺了他们世代把持的卫所之后,就将得到的土地(包括官田、私田、隐田、军田)一律划为军屯田,归入军屯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