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两百八十八章 苏轼在登州(2/7)

们的圈子!

    类似的事情,赵煦在现代见过了太多太多。

    在那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文人们,尚且会自己圈一个圈子,自吹自擂。

    更不要说是在大宋,这个文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了。

    “童贯那边,准备的如何了?”赵煦问道。

    石得一答道:“大家的指挥,童内侍自然不敢怠慢,已经聘请了,各大瓦子之中,最擅长说三国的说书人……”

    “善!”赵煦点点头:“告诉童贯,马上开始,以三国志为基础,结合民间传说、瓦子说书人的说法,以三国故事为背景,写一部长篇的、可以在汴京新报连载刊登的!”

    ,古已有之。

    正如班固所言: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西汉既有长篇《虞初周说》,九百余篇流传,可惜如今已经亡昳。

    但这个流派的生命力极其旺盛。

    历朝历代都有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有《搜神记》,隋唐有《酉阳杂俎》,大宋也有《太平广记》。

    都是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

    “三国?”石得一不太明白。

    赵煦解释道:“就是用历史的办法来讲故事……以演义、传奇为主,述忠恕仁义!”

    “所以……”赵煦看着石得一道:“此故事,当遵刘为主!”

    遵刘在大宋民间,已经形成了风潮。

    那瓦子里的说书人讲三国,也早已经清一色尊刘了。

    每每讲到关羽战败,昭烈帝托孤,诸葛亮壮志难酬。

    说书人都会情绪激动,而听众也跟着被感染。

    只是,这些故事都是类似现代的段子一样。

    每个说书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段子,也基本只将其中一段。

    自然,石得一对此很清楚,他听完就低下头去:“臣明白了!”

    “我给这三国,题一首词吧!”

    赵煦说着,就提笔蘸墨,开始在纸上写起来。

    石得一站在旁边,看着这位大家提笔挥毫。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