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46勃然大怒的玻尔(2/3)

年的时间里,卢瑟福成为了玻尔最尊敬的人。

    虽然只比他大十四岁,但玻尔不仅认为卢瑟福是自己的恩师,还将他视若慈父。

    卢瑟福在曼彻斯特的实验室,也成为了玻尔心中最为仰慕的圣地,因为在这所实验室中,永远有着一群你来我往、朝气蓬勃的年青人。

    他们中有来自显赫学者家庭的乔治·达尔文(《物种起源》作者查尔斯·达尔文的次子),有传统的贵族之后,也有来自生活底层的蓝领子弟……

    这些年青人有着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相异的贫富、地位差距。

    但在那个实验室里,在卢瑟福高亢的嗓门、爽朗的大笑中,他们彼此没有区别、隔阂,大家和谐相处,齐心协力,一心一意地钻研科学的奥秘,寻求下一个突破。

    正是曼彻斯特大学卢瑟福实验室中的这种氛围,深深地感染了玻尔。

    他觉得,自己的国家丹麦虽然处于欧洲,但如果把英国和德国这两个世界学术中心比作彬彬有礼的绅士,那么丹麦的科学水平,基本上就相当于化外之地的野人。

    如果为了能够提高自己国家的学术水平,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他就必须要效仿自己的老师卢瑟福,仿照曼彻斯特的那间实验室,在丹麦的土地上,也建立起一个同样的科学乐园,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

    从曼彻斯特回国之后,玻尔进入到母校哥本哈根大学,拿到了理论物理学教授的职位。

    但他从未对手中握有的大学教授职位感到满足,因为在玻尔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更大的梦想。

    几年前,索末菲的一篇论文,成功彰显了玻尔原子模型的价值,让玻尔这位才在学术圈里声名鹊起的丹麦人的国际声望,更上了一层楼。

    借着这股强劲的东风,玻尔成功地获得学校的批准,他又进而说服市政府提供地盘,并赢得嘉士伯基金会的大力资助。

    没错,就是那个卖啤酒的嘉士伯。

    嘉士伯靠着卖啤酒在丹麦成为了富翁,去世之前,他把遗产的一部分交给丹麦政府,要求将这些钱送给丹麦的学者,资助他们完成学术研究。

    在拿到土地和经费之后,玻尔终于能够实现梦想,可以大兴土木修建一个“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