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入场(3/5)

开门出去了。

    出门之后,孙元不住摇头。据他所知姐夫为人苛刻、小气,又懒,每天要睡到日上三杠才起床,基本不理事。家中一应大小事都落到姐姐头上,可以说这个高家都靠姐姐一人。就这样,他对姐姐还动辄呵斥打骂。

    贫贱夫妻百事哀,作为她的娘家人,我得将这个家业撑起来了。

    考试地点就设置在县衙门,距离姐姐家并不远,走不了十来分钟就到了地头。

    一看到眼前的场景,孙元就忍不住皱了一下眉头:实在太多人了,这竞争也实在是激烈,看来,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皋是江南大县,而江南地区的文教又是当世第一。即便是一场普通县试,也来了两百多人。

    这两百多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这一两年新发蒙的童生,乃是如皋士林的后备役。县试每三年考两次,也就是说,每年本县就要多一百来个读书人,想想就叫人心中赞叹。

    不过,这对孙元并不是什么好事,自己不过是刚读了三天书的二把刀,要和这么多古人竞争,前景不妙啊!

    他只能在心中安慰自己:还好这么是如皋,也不过两百多考生。如果穿越到淳安那种地方,一个县试五六百人参考也不罕见,那才是真正的地狱模式啊!

    知县周香春带着一群看起来像是师爷模样的人坐在衙门前面点名。

    排队等了半天,终于有人叫到孙元的名字:“泉水凼,孙元。”

    孙元忙走上前去,一作揖:“见过老父母。”

    周象春其实早就认识孙元的了,但依旧威严地问了一声:“谁人给他做的保?”

    “是晚生。”杜秀才上前回话。

    原来,按照明朝科举的规矩,所有参考的童子都得由县学的廪生做保。所以,县试的时候,所有廪生都得到场做证,并验明正身。

    县学的廪生也就那么点人,可以说每个廪生都要替几十个童子做保。而每个童生都得奉上几两银子的见面礼,也算是廪生们每年约定俗成的一笔重要收入。

    孙元再偷偷看了看四周,来的大多是十来岁的少年人,不过,其中还是有不少头须斑白的老童生。县试三年两届,每年光给廪生们的见面礼,再加上学费什么的,就是很大开销。可见读书是一见大费钱财的事情,不是贫寒人家能够负担得起的,上品无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