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三百八十九章 言少也失(3/6)

哪还有国力可言?

    所以,杨嗣昌的想法是攘外必先安内。先剪除国内农民军,休养生息个几十年,再整顿军备和建奴在辽东较量一番。

    实际上,这个思路并不是杨嗣昌所独有的。

    自天启年开始,朝中就有议和的建议。

    只不过,明朝的国家意志中容不得妥协二字。[.超多好]对于外寇,打到底才是政治上的正确。谁敢妄谈和议,天然就会被印上一个“卖国贼”“奸佞”的烙印。

    杨嗣昌之所以敢于在皇帝面前建议与满清和议,估计也是看到农民军祸乱十年来,国家已经处于崩溃边沿。相比起外敌,农民军才是真真的心腹大患。不彻底消灭他们,明朝也谈不少积蓄力量,更谈不上开疆拓土,收复辽东失地。

    作为一个历史发烧友,其实,这事孙元在现代社会也同网友们讨论过。大家虽然对建奴都是切齿痛恨,可还是不得不承认,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如果明朝要想渡过明末这个大劫难,还真不能两线作战。

    抛开个人情感不谈,换自己做皇帝,大约也只能先和满清议和,送上大量的财物,维持一段时间的边境和平。然后,将所有力放在国内战场。就算暂时忍受屈辱,也无所谓。

    形式比人强,作为一个政治家,客观冷静是最重要的素质。

    由此看来,杨嗣场与现代人的思路暗合,也是明末第一流的大政治家。即便孙元对此人的人品相当地厌烦,可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

    众将群情激奋,还在不住痛骂杨嗣昌奸臣误国。

    孙元又陷入了沉思,如果不出意外,杨嗣昌的和谈之议必然会让崇祯皇帝大为动心。首先,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笨蛋。不但如此,此人也相当的精明,不然,登基时就不会不动声色地彻底剪除大太监魏忠贤一党

    。在他手下,权倾朝野如同庞然大物一般的魏党就如同沙滩上的城堡,谈笑间灰飞湮烟灭。

    他的问题是实际行政经验缺乏,做皇帝后被文官忽悠成了傻子,弄得国家破败不堪。这几年,随着年事渐长,见识多了,渐又振作之相。只不过,如今的明朝已是积重难返了。

    正因为崇祯皇帝是个精明透顶之人,也知道如今和后金硬扛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决策。而且,他对杨嗣昌也极为欣赏。老杨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甚至重过卢象升。

    在皇帝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