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七百五十章 明悟(2/7)

固请,自己拒绝上三次,做出一副不得以的样子才行。

    可问题来来,皇帝逃跑,这可是大明朝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是明朝官场上的政治不正确。将来若有人提起这事,首倡迁都南京之人必然会被世人当着奸佞,唾骂一世。搞不好,北京一旦有事,就会有人说,北京之所以失陷,就是因为皇帝南迁,以至城中人心丧尽,这个罪名没有人承受得起

    。

    大明朝的文官别的本事没有,可政治斗争的经验却是无比丰富,一遇事,首先想得就是如何将自己先摘出去,所以,内阁以大学士陈演为首的阁老们都不肯承担这个责任,保持了沉默。

    更有不少大臣反对此议,又有人提出,干脆让崇祯留守北京,而先送太子去南京监国。

    这对大家来说其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如此,朝廷大臣们既可以一窝蜂地随太子跑去南京,脱离北京这座危城,又可以不用承担任何政治责任。

    这简直就是万众一心了,崇祯皇帝立即抽了一口冷气。他可不是一个笨蛋,不但不笨,反精明得很,如何不知道大臣们再想什么:六部各衙门都随太子去南京监国,自己岂不成光杆司令了,一旦北京守不住,自己如果南下,只怕要被太子和群臣们驾空了。

    便道:“祖宗辛苦百战,定鼎此土,贼至而去,何以则乡绅士民之城受者?何以谢失事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寝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

    对于大家让太子南下监国,崇祯更是大为光火,呵斥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如此不济,孩子家又能做什么?”

    好,大家都别走,一道留在北京吧!

    之所以不离开京城,其实崇祯对于局势还是抱有幻想的,他的幻想寄托在关宁军吴三桂和刘泽清身上。

    在李自成进京畿地区之前,朝廷还商议过从山海关调吴三桂和山东刘泽清的部队勤王。这大概是大明朝在北方仅存的两股军事力量了,可惜,两路兵马都没有来京城。

    首先,山海关吴三桂那边的关宁军看起来好象人数不少,可能够作战的部队加起来大约也不过万余,这万余还得放一半在关中防御建奴。剩余的五千人马若是开到北京,和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比起来,简直就是萤火之于浩月。吴三桂当然不肯来送死,故意装聋做哑,根本不予理睬。

    当然,这同崇祯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