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九百一十章 革故鼎新之举(1/3)

    

    “黄兄,公务员考试准备得如何了,一共有多少生员报名参考?”孙元不想在以军功授田一事上同黄佑继续深入‘交’谈下去,就将话题扯在即将开始的公务员考试上面。(.棉花糖)-

    如今的宁乡军成军已经十年,最早跟着自己的那一批人,如蒋武、温老三等人都已成家立业,儿‘女’成群。靠着以前打仗的犒赏他们的日子还算过得不错,可如果将来天下太平,单靠俸禄,他们未必能够维持如今这种体面的生活。

    一个团体,虽然不能没有理想,可单考理想主义却是无法长期维持。现在是明朝,是封建时代,人‘性’都是自‘私’的,需要用实际的利益喂养。孙元不认为就目前的时代,自己能够建立起一支基于主义和意思形态的现代军队。所以,走北洋的道路或许是他唯一的选择。就算自己不愿意,将来宁乡军也会走这么一条路。

    即便宁乡军不走,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他们也会走。

    这是现实,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黄佑这人有点理想主义,很多时候看问题有点脱离现实。他是一个古代文人,骨子里信奉的还是君君臣臣那一套,不像傅山这个专攻下三路的‘阴’谋家。

    听孙元问起公务员考试的问题,黄佑回答道:“已经准备好了,就在本月九日举行。考场就设在通州,想来考生都已经到齐了。”

    “这次我镇一共要招募一百多名官员,考生一旦中式,就立即授予官职

    。遵总兵官之命,为了尽可能地招募人才,在这一百多名额之外,我镇另外还要招收几十名官员充实进军镇各级衙‘门’。就算安置不了,也要招,以方便北伐收复失地时接收当地政权。今次公务员考试就是要定下制度,以此为常例,每三年招募一次。”

    孙元点头:“我大明朝政治的最大问题是皇权不下县,也就是说,朝廷政令最多下达到县一级。至于地方上,则由士绅管理。也就是说,乡里一旦有事,只要不是重罪,宗族族长就能自行裁决。如此一来,朝廷法令对于地方形同虚设,甚至还比不上族长的一句话。所以,如此一来,普通百姓眼睛里只有宗族,而没有国家和民族认同。”

    “一旦外敌入侵,或者内‘乱’,不到敌人将屠杀架到自己脖子上,对于百姓来说不过是县衙‘门’里换了一个县官,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另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