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六百七十章 会试风波(五)(1/2)

    天刚亮,晨光曦微时,心中总觉着有些不安的杨震便在草草睡了不过两个多时辰后便醒了过来。58看书网既然睡不着,他索性就走出了自己所宿的小屋,在空旷安静的考场中随意走动起来。

    而就是在这样局促而简陋的环境里,来自天下各地的考生却得用手上的笔写出一篇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来,同时还要对经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此方能入得一众学富五车的考官法眼,也确实为难了他们。

    在后世,人们总会用极其不屑的语调来评论科举制度,似乎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极其落后的表现,是禁锢人们思想和才能的罪魁祸事。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倘若没有科举制,只怕社会阶层的分化会比有它严重得多,百姓更难有出头的机会了。

    而那些出身贫寒的普通人,想要走上官场,可就实在是太艰难了。只有少数的幸运儿,借着一些大人物的青睐,或是自身名气实在太大,才有跻身官场的可能。但即便如此,这些人在朝廷里的地位也将十分低下,只能做些背黑锅的脏活累活,很难真有翻身的一天。

    后世说科举制有百般不是的人,显然是将眼前的国考制度给选择性地忽视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世的国考甚至还不如科举制更能帮助底层百姓突破壁垒呢。

    至于某些人口中所提到的八股文束缚人的思想,并拿《范进中举》之类的故事来作说明的话,却也太小瞧古人的智慧。那些发牢骚的家伙,只是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掌握八股文其中的窍要,久考不中才作的吐槽而已。

    与他们相比,那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和作《聊斋》的蒲松龄之流只怕是连提鞋都不配。这便是才能与境界上的差距,岂是什么一句八股文章所能概括的?

    现在想来,这科举也确实有它合理和进步的一面,若非有这一条向上之路,以杨家已然没落的家世,兄长根本不可能有今日,甚至到现在还被当地的土豪恶霸们欺压得抬不起头来呢。

    想到这儿,杨震心里又生出了一丝别样的不安感来,他隐隐觉察到这次的恩科考试一定另有玄机,但具体是什么,却又想不出来。

    当他有些不快地回头,想要呵斥几句时,却发现过来的是自己带进考场来的一名锦衣卫下属,而且此人看上去神色间还颇有些古怪:“大人……”

    “那个……夏千户进来了,现在正在明伦堂那边等着您呢。”那人犹豫了一下后,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