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1184章 帽子横飞(1/4)

    由谁来当进士科的知贡举,其实李中易压根就无所谓,从翰林学士院里随便选一个人,都可以胜任。

    如今是五代末年,原本篡周的赵宋政权,已经被李中易建立的崭新政权所取代。朝廷开科取士,除了进士科之外,尚有明经、明法等科。

    只不过,进士科升官快,一直为士大夫阶层格外重视罢了。

    李中易的读书少,主要是经史子集读的不多,例如《齐民要术》之类的农工类杂书,却是颇有研究。

    尼玛,所谓的圣人之学,经义读得再多,研究得再透彻,能够在国难之时扭转乾坤么?

    如果真的是这样,女真鞑子又怎么可能长驱直入,不仅虏走钦徽二帝,更抢夺了几千名大族女子,造成骇人听闻的靖康之难呢?

    现代化的工业发展之路,以及科技树应该怎样攀登,李中易比谁都清楚。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早期状态,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其指标性事件,便是机械师凯伊于1733年发明的飞梭,大大的提高了织布的速度。

    紧接着,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从此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如今,所谓的工业萌芽,连影子都没看见,更别提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业革命了。

    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绝对不能拔苗助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对不能急!

    当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工人或是手工业者的数量足够多之时,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其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脱颖而出,通过不断的改进技术,最终发明出取代人力、畜力的蒸汽机。

    现代中国,在改开四十年之后,已经拥有了整个人类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产业基础,并且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学生,多达好几百万。

    哪怕这些理工科学子,95%以上是废材,仅有5%的人才,从绝对数量来说,也至少有几十万之众。

    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每年新增几十万有能力的工程师,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下的行政效率极高,这些才是工业中国崛起的真正支柱。

    李中易是以法治军的忠实信徒,延伸到以法治国,没有丝毫的阻碍,完全是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

    本次开恩科,明法科的知贡举,才是李中易真正关注的焦点。毕竟,适合工业化的人才,只可能从工厂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