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指导之下,宋云祥率领参议司的同仁们,详细的列明了必要的注意事项,经过广泛讨论之后,纳入战术手册之中,每个军官人手一册。
老话说得好,功夫在诗外!
部队在途中遇敌,只要军官们严格按照战术手册的要求,作好提前的侦察工作,完全可以避开可能的埋伏或是陷阱。
至于,具体到两军正面对决的战役指挥,这个就没办法按照手册上的要求,教条性的机械执行了。
所以,李中易亲手编写的《战役指挥原则》,开篇就强调了孙子兵法所言的,兵无常形,水无常势,临阵之时,务必冷静分析,随机应变的重要性。
失街亭丢了性命的马谡,在李家军中尽人皆知,这匹傻马一直被李中易当作军事教条主义的负面典型,给批判得体无完肤。
更重要的是,哪怕兵力再少,一军之将也必须留下一支始终保持旺盛战斗力的战役预备队。
李中易的教导,对于几年还是土包子的将军们来说,等于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名将之路的大门。
其实,李中易并不指望手下的将领们,个个都是全能的名将,只需要都在专业级水准之上,不会轻易犯幼稚性的错误,他也就满足了。
讲武堂的设立,其战略意义,远远超过李中易目前所有的武功和战绩。职业军校对于李中易的意义,就好像是黄埔军校之于蒋校长,延安抗大之于毛太祖,无论怎么强调其战略性,都不显夸张。
与李中易正规化的建军思路相对应的是,这个时代的带兵大将,要么是在实战中自己摸索经验,要么是将门世家的子弟,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家族教育。
不过,即使是将门世家教育子弟,也远远不如李中易这么的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
李中易以前当副院长的时候,采取的管理方法,其实就是尽量把90%的重复性事务,纳入到规范化的体系之中,他只负责拍板决策剩余的不可控的偶然性的10%。
有组织的“打草谷”,其实是个细活,其中,情报的收集工作,至关重要。
大老远的跑过去,结果,那里却是穷人窝,这就是不可容忍的极大浪费。
就在大家聊得兴起的时候,牙兵来报:“颇超勇求见。”
李中易闻言后,轻声笑道:“他埋伏在榆关以西,拖延了好几个时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