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绝大多数的师范生一样,没有背景和后山,被分配到村里教学一教就是十年,这些年身边的同事如何走上教师岗位的,她全都看在眼里,谁的水平如何,谁教得怎样,谁是什么人脉,她也全都了然于胸,正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学校里让自己与那些没上过学就来为人师表的一道为伍,让李平很是不屑,也越是如此,本有机会飞离村校的她才会被上级相关部门领导以各种理由留了下来。
“我就不信了,走了她们两个学校还会黄了,大不了我重操旧业,披挂上阵”。杨京辉有些苦恼,但这些障碍在他眼里还算不得什么。
“行啊,小杨校长,没给咱师范生丢脸,咱师范生可绝对不做逃兵,但你一个人教不过来的,这样吧,五年级我再分教一下数学,另外我再帮你临时把一把班级,帮你减轻的压力”,对于李平的善意,杨京辉报以感激的目光。
第二天上学,五年级全体对于校长能来代课似乎有些见怪不怪,并没有杨京辉想像中的惊讶,杨京辉也没时间来备课,史宝玉连书及各项资料都没给他留下,杨京辉先是问了问学委讲到哪了,又先从学委那里借过语文书,大致翻了翻,停在了课文《海上日出》,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英国邮船“昂热号”,去伦敦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的日出》一书,《海上的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薄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杨京辉声情并茂的读了起来,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就像一个新闻播音员,杨京辉都己经读完了,同学们还没有回过神来。
接下来杨京辉又开始了分析和讲解,“我常常早起”,由此可以想见作者曾多次早起看日出的热切心情。开门见山点题,干净利落。“那时天还没大亮”,点明看日出的时间,照应“早起”。“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用“声音”反衬看日出时色彩纯净、气氛清幽的“静”的环境,还有交代具体地点的作用。……
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沉浸在杨京辉精彩的讲解之中,而课后杨京辉按照当堂的举一反三分别留下“山顶日出”、“家乡日出”……等题目,要求同学们发挥各自想像,写一篇自己心中的日出之景。
李平挂念杨京辉的讲课效果,待看到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