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为了读书人,某只占四成(3/4)

明书、明算等科。”

    “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则称为解元。”

    “通过朝廷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圣上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

    随后,李世民又说得更细了一些,职能,入选方式等等。

    唐苏凡听得左晕右绕,勉强听明白了个意思。

    程咬金都是靠着椅子,快打呼了都。

    以前历史书上只是说科举考试需要考四书五经写写文章这些,具体考什么他还真不知道。

    唐苏凡缓了一会儿,懵然说道:“你刚刚去假如秀才为官,不必背诵大唐律令?”

    “额,按理如此……”

    “这不扯犊子吗?”

    随即唐苏凡微微坐直了身子。

    “老李,你说朝廷里这些当官的咋想的,这考上了就能当县令的省试怎么就不考武德律呢?那他们到时候怎么判案?”

    “连律令都不懂,难不成天天听狗头师爷的?搞不好就弄成冤假错案了,那长此以往这还得了?”

    李世民听到这里一愣,凑到嘴边的酒都停了下来,仔细一想,对啊,为啥不能加考一门考武德律?

    按照这小子这么一说,可不就是嘛。

    绝大多数当朝进士,都是等着补缺的,但补缺最多的就是县令了。

    可县令在当地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判案,可一个没学过没考过武德律的县令真能不判错案子?

    难道非得刑部派人四处查案?那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为啥不能以后再多考一门?

    而之前之所以没有开设考察律令一条,纠其根本便是律令沉条繁杂,书籍价格昂贵。

    所以律令一道便由刑部相传,没办法扩大人才规模。

    但现在不一样了啊,如果这小子说的书真能如此便宜的话……

    以前买一本书的钱,现在估计能把所有需要的书都买齐了,那多学一门有什么不行?

    想要啥人才,以后便直接通过印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