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六十一章私塾(5/7)

的我都不会!”

    小孩子哭丧着脸,鼻涕冒泡。

    “我都没背过诗,也没认过字,那十几个字还是家里的对联上的……”

    “没事!”年轻的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衣衫,笑着说道:“咱们不去方家私塾也能读书!”

    话虽然说着,但他却满心的无奈。

    谁家孩子五六岁,还没开蒙就识字数百,熟背唐诗宋词的?

    这简直是太为难穷人家的孩子了!

    带儿子回到家,父亲也没歇着,而是带着束脩,来到了县里的社学。

    按照绍武新制,凡一乡,必设一社学,县里供给钱粮给教师,年禄与三老相等,一年十石米,十块钱,免除徭役。

    不准他们擅自向学生征收课金、鸡米、酒食。

    县城中,则以千户为限,每一千户设立一社学。

    这与元朝、明初不同,其规定五十家设一学,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本就无法实现,而绍武新政则易于实现。

    社学是官学,与私塾不同,社学对于生源并无要求,只要十四以下的都可以入学,而且每年只会收取两条腊肉充当束脩即可。

    也正是因为如此廉价,所以让社学的教育水平不高。

    充当教师的,基本是童生出身,秀才都很少,只会四书五经,时文一类的,思想保守陈旧。

    而在私塾,可是秀才打底,举人、进士不乏其人,致仕后的地方大员也有不少。

    这些宝贵的科举经验,为官经验,可是社学一辈子也学不到的。

    私塾,就是私人开办的学校,用与家族子弟的读书,能透条缝出来给外人,就已经算不错了。

    其私塾又分为三种。

    一种是个别富贵人家的私塾,则是教馆;二是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

    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家塾、学馆、书屋。

    在几千年来,私塾与官学互相结合,才让文化不断根。

    故而,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到社学来,但却又不得不往。

    只有这里不挑人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