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七章 开学(2/4)

目中,老师比父母更有权威,而这一点,父母们也是认同的。

    所以,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时候的学校,是带有一种神圣意味的地方,一样的房子,一样的人,其中却仿佛萦绕着些不一样的、叫他们敬畏的东西。

    在参加工作后,再回家时,公路已经通到村里,可以坐车直接回去。但每次经过这里,他都想再看看,这个在儿时心目中圣地一样的地方,却总是没能看上几眼。

    那时的故乡变化很大,不少地方他都认不出来。学校变化也很大,校门不再正对着公路,周边都垒起了高高的围墙,连里面的教学楼都看不见。原来校门的地方,被一堵高墙替代。哎,应该就是这里啊?怎么是一堵墙?正迟疑着,怀念着,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儿时心中圣地一样的学校就被远远的甩在身后。

    乡中学刚好夹在两座小山中间,背靠着另一座山,大门正对着公路。门的两边有灰砖做的围墙,把左右两座山之间的缺口围起来。这其实也就是个象征意义而已,因为学校只有这里有一段围墙,其它地方都敞开着,除了这个大门,其实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学校。

    上了岸,就看到了一幢两层的长方形楼房,这是学校唯一的楼房,是老师的宿舍,也是他们办公的地方。

    此时,楼房前面,校门后面的操场上,来报道的学生外带家长不少。大多数都是肩挑手提的,只有少数住在公路边的是家长骑着自行车,还有十几个老师也在其中忙碌着。

    最热闹的,要数楼房底下左边的一间办公室,那是生活老师住的地方。两个老师在那忙碌着,门前一台磅秤放在地上,家长们围在旁边,把米放在磅秤上称重,然后到窗口,交上相应的几块钱——因为称的那只是米,要变成饭是要烧柴的,学校不收柴,只收钱,然后才换成麻将牌大小、红绿两色的的饭票,红色的是二两,早餐吃粥和馒头,绿色的是四两,中午和晚上用。

    学校总的格局是这样的,进校门就是操场,上去几级台阶,平台上居中就是那两层的楼房;楼房左右,各一溜四间瓦房,这是教室;楼房后面的坡上,并列着另外一排瓦房,这是宿舍;学校左边的山头上,建着个水塔;山下面,有口池塘,池塘边有几间房子,那是厨房,它右边就是教室;右边的小山包上,有一个独门独户的院子,那是校长和副校长住宿办公的地方。

    冯海涛在操场上帮忙看着,他和冯文两个,抬着课桌到一年级一班教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