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三百二十七章 献策(1/4)

    不管心里信不信,长乡侯王邕还是徐徐先铺开韩谦所递给他的地图,却是要比蜀军所用的军事地图都要精细得多,暗感在这副地图面前,大蜀枢密院职方馆的官员都应该要羞愧投江才是。
    在地图上不仅清晰的标识出沿黔江及主要支流、以婺僚人为主的三百七十六座山寨的分布情况,甚至还标识出巴南井盐及经僚人之手,从巴南地区流出、经川南山地流往黔中、湘西南以及回流到川蜀内部的几条路线图。
    韩谦并没有刻意遮掩武陵小道的存在,这是瞒不过真正熟悉巴南事务的人的,而且由于武陵小道涉及叙州的利益,韩谦的献策才显得更真实可信。
    长乡侯王邕暗暗心惊,没想到韩谦凭借缙云楼,对川南山地的情况摸得比蜀军都要清晰透彻。
    川南僚人虽说凶悍难以驯服,但平时龟缩山地里,也不会动不动就发神经出城进入长江两岸的平原地区,但除了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巴南地区有不少盐井控制在婺僚人手里,从而有大量的私盐,经僚人之手回流到川蜀内部,怎么堵都堵不住。
    川蜀井盐在前朝最盛之时年出四十万担,每担加盐税两缗,也就意味着仅井盐一项,就每年为川蜀贡献出高达八十万缗的盐利。
    受战乱等事影响,目前川蜀还在汲卤熬盐的盐井剩余有三百八十余口,年产销井盐不足二十万担,但由于盐铁使司大幅提高盐课,盐利也仅比前朝鼎盛时稍低。
    此时蜀禁军十六万兵马,差不多有近半的军资来源于盐利,对盐利的依赖之重,可见一斑。
    只不过盐课越重,盐价越高,私盐就越是猖厥,每年砍下上百颗头颅,都不能禁绝。
    私盐经黔江流入湘黔、南诏等地,蜀国自然是鞭长莫及,也不会太损蜀国的利益,但大量私盐回流到川蜀内部,直接冲击到蜀军的给养之资,就是蜀国君臣都不容忍的。
    山僚势力贩运私盐牟取巨利之余,还籍此增强实力,修筑坚寨大堡,依据山川之险越发对抗蜀军的统治,这诸多因素都使得川南这几年的形势越发严峻。
    目前全蜀三四百口盐井里,渝州南部的巴南地区虽然占不到五分之一,但这些盐井大多落在婺僚人手里,也是川蜀私盐的主要来源。
    虽然巴南地区是川蜀私盐的源头,但可惜巴南地区的地形更加深险,婺源人的寨子藏得更深,也因此通常不会直接威胁到渝州城。
    相比较而言,晏州、戎州南部山地里的山僚,对平原地区的威胁更直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