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见(1/4)

    禁军及诸州州兵十数万马步兵及水军,在李知诰、高承源等人的统领下,兵围巢州城;枢密副使、信昌侯李普率卫甄等官员亲抵滁州城,督促粮秣、军械等物资运输,王文谦远在二三百里之外的扬州城里,心头感觉却也不轻松。
    探马已经侦察到梁军以往淮河北岸聚集的迹象,但暂时还看不出有要越过淮河南下的意图。
    这样的形势下,只要梁军不渡过淮河干涉,意味着禁军可以放手进攻巢州。
    而安宁宫叛军虽然无意放弃巢州,但从霍州、寿州调更多精锐兵马增援巢州,与禁军主力在巢湖附近决一死战的意图,似乎也不明显。
    禁军要是在巢州城下遭受重创,又或者仅仅是惨胜收复巢州,淮东所面临的形势都不会急迫,但倘若禁军成功以大胜收复巢州,甚至巢州守军直接献城投降,淮东所面临的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由于牵涉到兵力更强大、更精锐的梁军随时有可能渡过淮河南下,朝廷在收复巢州后,多半不会在短期间急迫出兵进攻霍州、寿州,但接下来则必然会千方百计的压制淮东的生存空间。
    即便朝廷不会急于第一时间撤藩,也会控制淮东兵马的规模,迫使淮东兵马的防御方向集中在西北部及北部,集中跟安宁宫叛军与梁军的对峙上。
    即便金陵战事期间,从常润等地强制迁徙一大批奴婢及世阀子弟渡江,但淮东五州总人口规模还是不到一百万。
    事实上,都不需要朝廷施加压力,王文谦都已经深深感受到,淮东目前要养十二万兵马,已经是相当不堪重负了。
    淮东最终将总兵马规模削弱下云,最终保持五万人左右规模的精锐战力,才算是合理,更多的青壮劳力,还是要用在农耕生产上。
    只是这里面,诸多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涉及多。
    倘若淮东主动裁撤兵马,或许在朝中引起淮东虚弱不堪的错觉,以及朝中出现不适宜的撤藩声音?
    又或许杨致远、李知诰这些人足够阴险,他们在收复巢州后,将大军驻于滁州的东部,迫使淮东不得不维持庞大的现役兵备,迫使淮东不得不在内部进行加倍的盘剥、压榨,从而致使淮东内部先混乱起来。
    不管怎么说,王文谦都能料定,在禁军收复巢州之后,淮东便是杨元溥与朝堂诸公重点谋略的目的。
    王文谦上午心烦意乱的在州衙处理公务,中午过后城里变得闷热不堪,看着天色稍阴,便在扈随的簇拥下出城来,想着这个酷夏都躲到凉爽的鉴园处置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