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五百七十六节 新的培育方法(1/6)

    睁开眼睛,张越眼前出现的是一片盎然的绿色。

    曾经制霸空间的小麦、粟米,现在全面退守到一隅,栽培面积只有几十株。

    张越留着它们,也只是为了做对照,或者是为了留个保险。

    至于继续进化和强化这些作物,意义已经不大了。

    因为,西元前的耕作技术与肥料来源限制,使得亩产再高,终归有极限。

    哪怕是后世的转基因麦种,到了这个时代,恐怕亩产,也不过十几石。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时代局限。

    要突破这个局限,倒也简单。

    一个大型的近现代化化工厂,一座标准的化学药剂生产工厂,以及一个拖拉机生产工厂,以及相关配备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就可以了。

    就像马卡罗夫同志面对瓦良格的舰体一样,张越现在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倒是未来,可以在空间培育一些水稻或者将蒻头这种本土作物向美洲的土豆方向发展,可以尝试一二。

    基于此,早在一个月前,张越就已经在空间之中重新布局了。

    现在,占据空间大部分土地的是棉花、杜仲、苜蓿、苎麻等经济作物。

    而重点培育目标,则是棉花和杜仲。

    所以,张越睁开眼睛,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大片的棉花,足足上千株,茁壮成长,并已经开始进入花期的棉花。

    这批棉花是空二代了。

    与它们的父辈相比,它们的植株变得更大,根系也更长、更密。

    就是开出来的花铃,依然有些小。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汉家的棉花是从西域引进的,是典型的亚洲棉。

    而且,是那种原始的亚洲棉,不仅仅棉绒短,纤维小,纺织性能差,产量也小。

    在自然演化中,其实它们是赢家。

    因为这样的话,它们需要的水和养分更少,需求的生长环境更宽松。

    而不像它们的表兄弟美洲棉那样,是吃水大户,更对土地、光照、环境和气温有着苛刻要求。

    然则,这种棉花,人类不需要。

    人类需要那种吃的多,长的大,棉绒长,产量高的棉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