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八百二十四节 难道是天意(1/5)

    今日朝会,只是常朝。

    故而,与会大臣不多。

    只是三公九卿、部分在京列侯、将军与会。

    不过,讨论的事情,却相当具体。

    有司的日常汇报、三辅各县的大体情况,以及北军、关中郡兵的安排。

    几乎都有涉及,只是太琐碎了。

    听得张越昏昏欲睡,有种回到后世的办公会议的感觉。

    因为,这些事情,都有制度和规矩可依。

    朝臣们也早就安排好了具体措施,甚至部署了执行方案。

    之所以拿来在朝堂上说,只是为了刷存在感,免得天子以为他们没做事。

    这也是官僚的痼弊,古今中外,向来如此。

    不过天子却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兴致勃勃,精神抖索。

    这就让张越非常佩服了。

    概因,权力来源于对细节的掌握。

    如今不是后世信息大爆炸的网络社会。

    对于宅在皇宫,一年未必能出现溜达几次的皇帝来说,他最有效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来自天下郡国官员的奏报。

    主要是州郡刺史的密报、派出去采风的使者的报告,以及朝堂上大臣的汇报。

    对一般人来说,可能索然无味,甚至毫无价值的很多东西,对君王而言,却是帮助他了解天下和世界的途径。

    穿越前,张越曾看过一个新闻,讲得是4V的故宫博物馆,放出了大量满清时期皇帝与各地包衣、奴才们之间的奏疏往来。

    多数奏疏,在很多人看来,是垃圾信息。

    讲的也都是些过时、无用的事情。

    但满清皇帝们,却坚持批复。

    这让很多吃瓜群众,纷纷笑话,带起了一波节奏。

    直到有史学研究大拿,将这些垃圾奏疏的报告人以及他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坦露出来。

    大家才知道,这些垃圾奏疏,只是表面,沉淀在其下的是,君王为了集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

    正是靠着阅读这些记录了各地琐碎事务的所谓垃圾奏疏,满清君王由是得以在北京知道广州下雨,而且下了好几天,弯弯有芒果,味道还不错,杭州那里米价又涨跌几文钱,某地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