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西出榆关之后,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之上,全军骡马化的优势立即体现无遗,行军的速度快得惊人。
正午时分,留在队尾押阵的近卫军,距离榆关西门,已经远出八十余里。
在军政、军令、军法及后勤,四权分离的前提下,李中易向来舍得放权。既然委任杨烈为行军大总管,他索性领着近卫军留在整支大军的末尾,免得让杨烈觉得碍手碍脚,事事向他请示汇报,那反而不美。
在叶晓兰看来,杨烈的领军作战能力,远远胜于李中易这个主君,这就有些类似于刘邦与韩信了。
刘邦将兵不过十万,韩信却是多多益善,不怕兵多,就怕兵少,也就是李中易经常挂在嘴边的大兵团指挥作战能力。
叶晓兰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死得很惨,吕后将他骗进长乐宫,命甲士用乱枪将其戳死。韩信临终前惨然泪下,高呼曰:悔不听蒯通之言!
唐太宗尝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叶晓兰出身于幽州名门叶家,自幼即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学问不见得比当世大儒差多少。
无论书法还是见识,叶晓兰都远胜于竹娘等一干妾室。哪怕是,将门世家的李七娘、折赛花,和叶晓兰相比,亦多有不如。
当然了,出身于幽州第一世家韩家的韩湘兰,秉承不外传的家学渊源,倒是叶晓兰生平最大的劲敌之一。
作为李中易的内书房书记官,叶晓兰所掌握的情报资料,远不是外人所能想象的。
在巧妙的军权制衡体系之下,李中易对于李家军拥有的是无可争辩的绝对掌控力。队正以上的军官,必须进入李中易自任山长的讲武堂学习深造,且学成结业之后,必蒙李中易的召见。
全军将弁皆吾之门生也,这是李中易喝多了酒不经意间说漏的话,却被叶晓兰听了个正着。
更重要的是,营级以上的军队调动,必须由参议司出军令,李中易签押加密,军法司监督执行,这便从根源上堵住了领军大将犯上作乱的空隙。
叶晓兰越琢磨,越觉得李中易设计的军事体系,实在是精巧无比,妙不可言,这也是他敢充分授权杨烈指挥大军的底气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