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骂,所以他只能一五一十的把一切全部说了出来,之后便只能站在原地,等候徐晃处置,在他看来自己的是有错,毕竟是徐晃钦点,可他又没错,他们都是兄弟,这样被钦点送死不公平,所以他才会在不服气之下想出这么一个办法,在他看来,徐晃又怎么可能会关心到底是哪一位千长去执行的任务。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他现在才有些后悔不敢擅作主张,但真正让他感到后悔的是在言谈之中他知晓了关平居然是关羽的长子,他终于知道徐晃为什么会如此生气,也一事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错误,这个时候他就是想去召回关平,也来不及了。
所以他亲自带着本部前往支援,因为这一仗的危险程度不仅徐晃清楚,他心里更清楚,九死一生,要不然徐晃也不会如此动怒,索性他最终及时赶到,当然当他赶到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此战作为前军突击分队的关平不仅活了下来,甚至还成功完成任务,得到嘉奖。
对于秣陵军分兵之策,孙召并不认可,最少在他看来这时候选择分兵并不明智,当然就算换做刘澜自己的话,他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的理念向来是集中优势兵力,最不赞成的就是分兵,虽然他也经常采用分兵之策,但前提都是为了诱敌之后分割包围最终全部围歼,但像黄忠这样的情况下,刘澜肯定不会采取分兵的方式。
但有些事情有些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拿关羽来说,他看过的兵书没有几百也有几十,可是你却从来不会在他的书房或者议事厅中看到任何一部兵书,这一点是早年间刘澜给他的建议,当然刘澜也是因为刘茵的教导。
兵书只要知其中之理即可,看过便无须再看,因为兵书总归都是一本书,他是死物,而战场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不可不知兵书之理,但想要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名优秀的将领关键却不是你看过几部兵书,而是你不可不知兵。
所以刘澜最常说的一句话,与其去翻那些看过的兵书,倒不如多去与你的士兵在一起,因为你要取得胜仗,最终需要的是你的部队,而你的指挥最多只是在原有的战斗力中提升百分之十罢了。
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将领和士兵缺一不可,而黄忠和近卫军无疑就是最佳的组合,如果完美组合,你自然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可关键是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
而像黄忠这样的武将,他的优势绝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