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43章 一颗样板工程的石头(2/4)

本,往往在稍微落后于苏联新一代产品后,就逐步解禁,在民用领域捞点钱回来。

    换句话说,只要某一样东西落后于苏联,那就是比较有可能转民用的。这种东西苏联人费尽心机弄去,不一定有研究价值,但对当时的中国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实话实说,当时中国的军工科技肯定是落后于苏联一大截的,所以“美国转民技术已经落后于苏联军用、但依然领先于中**用”的这部分差额,就很有发掘的潜力了。

    如果能买个回来直接研究,不比自己继续闭门埋头苦干要快一些么?

    在今年1月份中美正式建交并互派大使之前,巴统对华的管制是比较严格的,当时的对华禁运技术物资,比对苏禁运还多出500多项——对苏是900多项,对华是1400多项。

    (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一个北约对华约的技术封锁组织)

    之所以当初要这么定,就是因为美国人脑子很清醒:中国的技术比苏联还落后不少。

    因此前面900项技术,是“对苏对华都该禁运,因为它们都搞不出来”的。

    而后500项技术,就是“苏联人能搞出来,我们禁了也没意义,反而少赚钱;但中国人还搞不出来,所以我们只禁对华不禁对苏”的。

    现在,因为美国对华关系改善,巴统已经不再专门做后续那500项“只禁华不禁苏”的差额部分名单维护工作了,但也一时没正式取消。

    对华“绿区技术”的禁运,要到82年才会正式撤销;再到85年则彻底将“是否禁运的审批权”下放到各个成员国,而不是由美国统管。

    国内方面,各个工业部的外事局,也是第一批感受到风向转变的。所以各个外事局的主要工作,除了创汇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检索有哪些曾经对我们禁运、但现在可以灰色状态解禁的东西。

    一旦统计出来,那就想办法搞回来,填补国内科研空白。

    只可惜,因为外事工作管理还政出数门比较忙乱,刚刚打开国门第一年,大家都没有统筹经验,所以具体工作方式还停留在“部署国企有技术攻关难题解决不了、主动上报到外事局,然后外事局开始暗访海外引进可能”这样的工作流程上。

    这就相当于后世那些高科技公司,市场部有什么需求,却无法快速传达到研发部。研发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