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122章 咱们学生有力量(1/5)

    顾骜先大致介绍了一下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史:

    德国库卡公司73年研究出FAMULUS这个型号,但那玩意儿只有一个数控机械臂乃至对应的编程器件,其实还不算完全版的产线上工业机器人。

    一直到1976年,库卡公司进一步弄出IR-6/60,解决了机械臂变速作业时的伺服电机启动效率问题,才算是彻底把工业机器人投放到了实际的生产流水线中。

    这些细节本身,其实顾骜的课题组战友们也没必要全懂,之所以说这些,无非是告诉他们——这玩意儿很牛逼,德国人7年前才搞出来、4年前才正式投入到自动化车间的工业生产中。

    叶纨和杨信等人,连忙一边翻看顾骜给的资料,一边脑中高速盘算,随后就发现了问题。

    美国人组织巴桶的时候,有一条比较简单粗暴的划线原则:

    那就是那些对于工业加工能力、军工技术水准有帮助的核心技术,只要是西方世界最近10年内搞出来的新技术,一般划入红区。如果是11~15年前弄出来的,一般划入灰区。

    如此前所说,在轮机引擎领域,LM2500和TF-39B以后的都是红区,觉得苏联人也搞不出来;而TF-39A以前的,认为是灰区,只是中国等国搞不出来。

    在按年限粗暴划线后,巴桶的统筹员还会与相关企业代表博弈、根据本行业实际情况,或放宽、或收紧。所以最后的具体尺度,也不是一概而论的。

    而刚才顾骜所说的德国库卡工业机器人,满打满算问世也才7年,怎么看都该是绝对的红区技术。

    如今名单上显示,却只是处于灰区顶端比较临界的位置。

    “这是怎么回事?工业机器人这么先进的技术,年限也没满,为什么会划到灰区呢?”叶纨率先提出了问题,“难道,是德国库卡公司的Lobby团队斡旋能力特别厉害么?”

    这是她根据对欧美大企业游说监管单位的经验了解,所作出的初步判断。

    而米娜还没反应过来,便虚心求教:“叶姐,能解释一下么?我听不懂你的意思。”

    叶纨冷静地捋了一下鬓发,分析了一波:“米娜,你对西方的情况不了解。那些发达资本注意国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觉得他们内部铁板一块,其实勾心斗角是很厉害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