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153章 毕业(1/4)

    京城时间,11月5日。

    太平洋彼岸,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已经出来了。

    考虑到1980年国内媒体的闭塞,并没有太多人民注意到这个新闻。甚至可以说,三线以下城市的庶民,都不知道美国人要选总统了。

    不过,在京城,尤其是在外事部门,这个新闻还是引起了不少讨论。

    “卡特完了,惨败。他在最后一个月里,对中东问题的应对太失败了。人质没救回来,油价暴涨一倍,垂死挣扎来不及了,才流露出向邪恶政权妥协的倾向——完全是好处没捞到,名声却白白丢了,简直合众国耻辱!”

    “难怪把十几个本来民猪档铁票仓的州都丢了,唉,没戏了。”

    “布热津斯基误国啊!卡特这个总统,履历可以说很清白了,不干坏事也不干好事,懦弱无能,如果不是外交领域的惨败,本来不至于的……”

    外交学院也是对外国风向最敏感的单位,同学们自然是人人都在茶余饭后讨论这事儿,各抒己见指点江山。

    不过有了顾学长的课题珠玉在前,这些学弟学妹也就只有放放马后炮,拾顾牙慧了。

    很多大一新生本来是不看《外交评论》这种期刊的,他们还没到这个水平,结果愣是每天在食堂里被灌输了一水儿的顾氏分析。

    顾骜婉拒布热津斯基读博邀请的决定,也逐渐被更多人理解。

    包括刘校长,都不再逼他。

    本来么,站在刘校长的立场上,半个多月前布热津斯基那封学术邀请函,刘校长是非常热心想怂恿顾骜接受的——

    这种接受,倒也不是说刘校长觉得接受的决定对顾骜本人能有多少好处。因为刘校长也已经预料到,布热津斯基有可能药丸。

    他只是为了学校的利益,希望给外交学院的毕业生去乔治敦大学继续深造打开一个缺口。

    因为很多美国顶级大学,在决定是否与中国的大学建立长期人才交流机制时,都是有很大偶然性的。

    如果第一批机缘巧合被请去的学生表现好,那么将来很有可能形成制度,为后续多年的学弟学妹都造福。

    举个例子,就像顾骜前世那个时空,浙大和斯坦福、UC伯克利有交流名额。

    但这套机制其实是90年代末邱成彤院士牵线搭桥、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