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第65章 物质激励(1/5)

    顾骜前世虽然跟钱塘制氧机厂没关系,但他毕竟是土生土长的钱塘本地人,家里亲朋好友免不了有混国企圈子的,也有混工商管理部门的。

    所以,哪怕是茶余饭后,听长辈们的谈资,他也对本市几家著名国企的发展史略有耳闻。

    世纪末与21世纪初那阵子,全国都是下岗潮。

    就顾骜所知的那一星半点坊间传闻,也知道那几年的钱塘制氧机厂,跟其他僵硬的大国企一样,面临严重的订单缺乏、大批裁人问题——

    这家国企,自从80年代国家不造/少造核弹井之后,大批二炮军工订单就没了,只能靠民用制氧机订单撑着。

    90年代末开始,虽然国家重新开始加大军工投入,但因为科技的进步,我国的三位一体核威慑系统,开始重点向弹道导弹核潜艇倾斜,不再需要效费比低下的新核弹井基地。所以厂子的军工订单依然没有恢复。

    不过,就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家国企却因为几个重要的海外订单,奇迹般的缓了过来。

    坊间传闻,说都要感谢北棒的金二胖和伊朗的哈梅内伊:上世纪末开始,伊朗和北棒开始搞核计划。而且这两国科技不足以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必须使用陆基发射井,所以大制氧订单就必须外购。

    当时,全球的大制氧系统,已经普遍发展到了十五万方级别,世界上一共有4家厂子可以生产这一级的设备。(书里80年代的时候,有5家,但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在这方面订单不足,一家厂子自废武功灭了,所以钱氧从全球第5升到了第4。)

    本来要想争夺这两国政府订单,钱氧实力还不怎么够。然而因为另外三家竞争对手法液空、林德(德)、普莱克斯(美)全部都受到北约的科技装备禁运令管辖,不能卖给伊朗和北棒等核扩散倾向国家,于是订单就被国人白白捡到了,让这家国企熬过了最苦的十年。

    前世的顾骜,听到这一段坊间故事时,只当是轶闻奇谈说笑而已。但如今亲自面对陈厂长的困局时,他却第一时间由此想到了解决对策。

    ……

    “出口这种装备,会不会犯忌讳?”陈厂长反复思量了一番顾骜天马行空的提议后,内心也有些后怕。

    当时的国企领导者还是比较谨慎的。

    对此,顾骜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先知先觉,开导道:“咱们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