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659 地主家也没余粮(2/4)

年二十二岁,王二和王三都二十一,除了十七和十八不够十五岁,其他孩子不管男女都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龄,有几位甚至都成了老姑娘,难怪王三怪自己偏心。

    这事儿洪涛不打算再大包大揽,通常而言给子女找媳妇选夫婿是做母亲的职责,自己都是凉王了,整天四处保媒拉纤有失身份。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洪涛心绪不宁,自然少了做媒婆的兴趣。通过和马保长的这顿闲聊,他觉得好像并不太了解宋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底层人民。

    自己是在甘凉路待过好几年,但那里不是传统的宋人生活区域,牧民和拓荒民也代表不了真正的农户。

    大名府附近倒是有不少农户,可是自己在当地没管理过民政,大面上的事儿知道,缺少对细节的了解。

    今天马保长算是给自己补上了一节课,虽然讲得也不是很全面,却非常细致,细致到一文钱、一斗米、一尺布。

    南宋农民的赋税比较重,这一点洪涛亲眼见过,还研究过。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战败退守秦淮以南,秦岭淮河一线成了战区,失去了大片平原耕地,需要用更少的土地供养同样多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另一方面皇室南迁,重新修建皇城和前线的防御设施,工程量加大,需要更多国家投资。

    刚刚站住脚的南宋朝廷国库空虚,除了大力发展工商业之外,最短平快的恢复方式就是在两税之外增加了一些杂税,比如“经总制钱”、“折帛钱”、“板帐钱”、“月桩钱等等。

    但在北宋中前期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农民的负担相对前朝要轻,也没那么多杂项,主要就是春秋的田赋、支移折变、丁赋、合籴合买、夫役五方面。

    田赋就是按照土地面积收税,每年两次,夏天收钱帛、秋天收粮食。夏税每亩几文钱到数十文不等,秋税则按照土地贫瘠分成上中下三等,北方和南方也不太一样,大致比例是十抽一,亩产二石粮食缴纳二斗税。

    支移折变有地区性质,比如边关地区、受灾地区需要粮食,朝廷就会让周边产粮区把秋税的粮食送到边关或者灾区去缴纳。

    大多数百姓肯定没能力也没时间把粮食送那么远,于是就要缴纳运费,由官府组织一起运输,这就叫支移折变。

    丁赋就是人头税,二十岁到六十岁的男子无论主客户都需要缴纳。这笔税也有地区差异,且差别很大。有的地方比夏税低很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