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
繁体版

一百三十八章、伦敦会议(2/6)

中,有近一半的地产,都是政府开发出来的,只要有人敢买,斐迪南就敢卖。

    缺房源了,政府就继续开发楼盘,想要囤房子,只要你有钱,可以随便玩,没有任何限制,连房产税都没有。

    面对一个无限制,供应房产的政府,任何炒房客都要崩溃,不能在市场上制造出缺货的局面,如何抬高房价啊?

    截止到1927年底,索非亚的房地产交易价格,较之十年前也不过增长百分之三十,还不及伦敦一个季度涨得多。

    受房地产利好的消息,1927年英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2.1%,创下了五十年以来的新高。

    隔壁的高利贷帝国更猛,1927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飙到了13.8%,一举超过了1914年的巅峰水平。

    作为代价,1927年英国本土的工业总量下滑了百分之十五点三,不到世界大战前的三分之二。

    受此影响,钢铁产量跌破了7百万吨,煤炭能源消耗量也下降了百分之十六。

    如果持续下去,要不了多久臭伦敦,就不复存在了,青山绿水指日可待。

    斐迪南也算是为了英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法国的情况就要好上不少,1927年法国的工业总量也下跌了3个百分点,钢铁产量在680万吨原地不动,算是稳住了。

    这和两国的产业结构有关系,法国工业能够转移的,在前两年就转移的差不多了。

    加上本土资源的关系,像食品加工、葡萄酒等轻工业利润一直都很不错,法国人就算是转移产能,也不可能放弃这些优势产业的。

    这方面是英国人比不了的,他们的原材料大都需要从海外殖民地运回来,制造成产品再返销殖民地。

    不但增加了运费,还要加上本土高昂的人工成本,自然就没有多少利润了。

    所以英国资本家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将这些产业转移出去,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法国资本家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本土产的,与其运出去代工后,再运回来,还不如就在本土生产方便。

    产业转移,就像是一道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上了。

    资本家们为了追逐利益,在原料产地或者是人力资源廉价的地区建厂,才更加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