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壶起码两个,还有工兵铲、斧头等,人们牵着骡马背着东西,一般十人人就配给一头毛驴或骡子。
军队后面还有许多推独轮车、赶驴车的民夫;
要不是队伍很有秩序,到处都有旗帜,看起来倒更像密集逃荒的一大群人。
军队出动的第一步是到达川西,一路行军,十分畅通。
动用部队五万,成分是三万山地军,一万五千工程兵和五千辎重兵。
无论是周正儒还是杨展,都清楚进军西藏的第一敌人不是人,而是气候与环境!
民工能省钱,但民工肯定比不上军队令行禁止,面对着险恶的情况,民工会逃跑而不能对他们军法论处,军队显然不能逃跑,只有控制在手里的力量才最可靠。
川西指的是成都平原以西地区,即打箭炉、甘孜等高原藏区,若开发出来,包括有鼎鼎大名的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峨嵋山也可以归纳入川西!
现时,川西尽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
去年,官府大肆修建往川西的道路,动用了工程兵与民工一起上,人数达到二万人,修成了半条水泥大路!
半条路?
水泥已经从东南国推进到大明,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广,首先在各州建一个水泥厂,然后发展到各县建一个,先是官营,之后变为私营,发展很快,民间已经广泛使用水泥建筑。
终究产能有限,而且水泥死沉,需要的运输力量实在不少,调运不容易,川西附近地区水泥厂的水泥都给官府包圆了还是不够,而外地调运则成本极高。
所以成都到川西打箭炉的道路上水泥路,水泥不够,宽度只有三米,以此为基础,使用三合土修路,即石灰、粘土和细砂配制、用马驴拖动夯实,扩展道路到六米。
因地制宜,若经过的地方石头多,那就铺石头路!
近河流,则采河砂,将黄土、河砂与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竹片或者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放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最终成路。
为增加坚固度,还加进了桐油、糯米浆起到黏合的作用。
他们使用了人力、畜力去运输,再有吊机吊运物资、滚筒压路,成本非常大!
古代修路就是麻烦,路稍远一些没有人路而是马路,是马走出来的路,比如茶马古道就是条马路。
这样的道路在川西乃至于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