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不能亲受业也。予只以《孟子》本文计之,梁惠王三十年,齐虏太子申,则孟子游梁,自当在三十年之后。何则?以本文有“东败于齐,长子死焉”之语也。然孟子居梁,不二三年,而惠王已卒,襄王已立。何则?以本文有见梁襄王之语也。乃实计其时,梁惠王即位之年距鲁缪公卒年,亦不过四十年,然而孟子已老,本文有“王曰叟”是也。则受业子思,或未可尽非者与?
刘澜在时间上彻底否决了孟子子思子师生关系,要知道就算今人钱穆先生所考的孟子生年上限公元前389年计。上距子思卒年下限公元前403年尚有十四年之久。因此,依据子思年九十二的说法。子思、孟子仍时不相值,就更不要提六十二了。
当然我在这里否认孟子受业于子思之说。必然有众多学子承认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之说,不管是前辈孔鲋著《孔丛子》刘向作《列女传》刘歆作《七略》还是赵岐皆言孟子亲受业于子思,诸位都乃本朝大家学者,他们众口一词,恐亦有其相当的根据。如果把他们的说法都归之于齐东野人之语,某是不信的。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孟子与子思子相距数十年,为何各位大家又众口铄金都言孟子亲受业于子思子呢?小子便斗胆猜测《子思子》、《孔丛子》所载的那位姓孟、名轲、字子车的儒者,并不是孟子。而是一位与孟子同姓名的子思弟子。
大家会想了,会有这么巧么?想必大家都知道曾子,那么《战国策?秦策》曾子杀人一文必定尽知,从中我们可知同姓名者自古就有绝非本朝特例,所以子思子曾有一个和孟子同姓名的弟子并被后人误认为孟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对此判断最强有力的旁证则正是来自赵岐大家的《孟子题辞》。赵岐大家的《孟子题辞》为早期治《孟子》的头号权威,其说自难置疑。而且赵岐仍然健在,三君后硕果仅存的大家,其言辞自然无法指摘。…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公孙丑上》云:“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我们从中体味其意,孟子是说他并未学于孔子嫡系门徒。“乃所愿”者,表示“学孔子”之事为虚拟。对此,《孟子?离娄下》有更明确的记载:“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大家赵岐为之注曰:我未得为孔子门徒也。淑,善也。我私善之于贤人耳。盖恨其不得学于大圣也。”
赵大家所言,小子自是认同的。也深信他的理解是正确的。既然连赵大家都将“孔子徒”解释为“孔子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